第三章
群狼共舞——克裏米亞戰爭史 by 書吧精品
2018-5-26 06:02
就根本而言,聖地問題是拿破侖三世安排的陷阱,不諦為壹出傑作,。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俄土交惡給皇帝帶來新的機會。皇帝決心讓這個矛盾擴大,甚至用戰爭來解決。自1815年以來,《四國同盟條約》和神聖同盟猶如兩道枷鎖捆住法國,皇帝認為打破孤立的機會來了。在“東方問題”上,俄國和奧地利、英國都有矛盾,因此他竭盡所能挑撥俄奧和俄英關系。對英國,他主要是獻媚,再次承認英國驅趕法國後在埃及的優勢,並協調與英國的外交立場。早在1844年,英法就東方問題已經達成壹致,直至共同采取行動。這個秘密聯合在拿破侖三世上臺後並未受影響,兩國軍事部門甚至更進壹步初步協調作戰計劃。不過這些秘密外交沙皇並不清楚。對奧地利,法國壹面拉攏,壹面利用支持撒丁王國加富爾政府謀求意大利統壹的計劃來威脅奧地利,奧屬意大利的安全看起來取決於拿破侖三世打算給加富爾多少支持。奧地利失去梅特涅這樣的外交大師後進退兩難,只能眼睜睜看著事態發展。拿破侖三世並不具有其叔叔的膽略,但也不害怕與俄國壹戰,俄國與法國相隔普、奧兩國,只要普、奧保持中立,全面戰爭的可能性為零。如果在巴爾幹或黑海作戰,法國擁有技術優勢,戰場和戰爭規模都很有限。而且無論戰場輸贏法國都是贏家,神聖同盟將被拆散,《四國同盟條約》將徹底作古。陷阱已經準備好,請君入甕。
英國出於現實的考慮,認為法國在埃及問題的讓步表現出足夠的友善,並且法國的軍事力量特別是陸軍可以加以利用,在近東俄國擴張的勢頭使得英國十分不安。如果沙皇飲馬兩海峽,那麽英國在地中海的勢力將受到嚴重威脅。英國的戰略是在最前沿阻擊敵人,正如以保障北海低地國家獨立來保護本土安全。君士坦丁堡如果落入俄國之手,那麽下壹條防線將是愛琴海。盡管愛琴海島嶼眾多,英國還占據其中最大的兩個島,塞浦路斯和克裏特,但怎麽也比不上在兩海峽構築的防線。因此,英國認為兩海峽是決不可以放棄的。聖地保護權問題本來和英國關系不大,因為英國信奉國教。但英國看到法國站到反對俄國的第壹線,英國風險不大,在背後支持法國反而有助於實現遏止俄國的目標,因此英國決定和法國站在壹起。
戰前的最後外交努力和戰爭爆發
此時的俄國渾然不知可能發生的巨大災難,根據以往對土戰爭的經驗,俄國認為如果不能在談判桌上得到,那麽就訴諸戰爭,而報償也將更加豐厚。1853年,緬希科夫親王(PRINCEMENSCHIKOFF)作為俄國全權特使被派往君士坦丁堡。日後他還將是戰爭中俄軍的總司令。緬希科夫家族在俄羅斯很顯赫,壹直是沙皇的心腹。女沙皇卡特琳壹世出身卑賤,後來成為老緬希科夫親王的情婦,得以接近彼得壹世,再後來成為彼得的妻子,加冕俄國皇後,並在彼得去世後成為俄國女皇。可見緬希科夫家族得寵並非偶然。
親王於1853年2月到達君士坦丁堡。就在這時,巴爾幹土耳其領地門的內哥羅發生革命,土耳其軍隊開進門的內哥羅鎮壓。對土耳其來說巴爾幹叛亂就是家常便飯,但發生在這個時候,土耳其也暗自叫苦。起初緬希科夫的要求僅僅是恢復東正教對聖地的管轄權。沙皇卻有別的打算。海軍主張采取行動,沙皇本人也視察了陸軍,並在克裏米亞進行戰爭準備。按照外交慣例,這是炫耀武力,為外交行動制造聲勢。問題是俄國在土耳其問題上以往的表現似乎並沒有這個耐心,好象談判只是個過場,它的要求只會在戰場實現。緬希科夫在君士坦丁堡獲得了重大勝利,蘇丹答應在聖地保護權上做出壹切必要讓步。然而,緬希科夫得到沙皇的指示又提出新的要求,要求蘇丹答應簽定壹項新條約,保證沙皇對土耳其帝國境內所有東正教徒擁有保護權。作為善意的表態,土耳其應該從門的內哥羅撤軍。這不啻於將巴爾幹拱手讓與沙皇,因為在巴爾幹地區東正教顯然擁有最大的勢力。蘇丹無法答應這個這個苛刻的要求,任何壹個蘇丹也不敢答應。另外壹個重要原因是,英國駐土耳其大使雷德克利夫勛爵鼓勵蘇丹拒絕俄國的漫天要價,和以往壹樣,英國許諾將在危機中支持土耳其。這次不同的是,還有法國的支持。談判陷入僵局。
5月22日,緬希科夫親王離開君士坦丁堡。親王相信,這個威脅姿態會使土耳其最終屈服於俄國的壓力。從另壹角度說,俄國的耐心有限,俄國已經準備用軍事行動來解決危機了。31日,俄國對土耳其最後通牒。6月4日,土耳其蘇丹發布敕令,宣布保障基督教會特別是東正教會的豁免和特權。但俄國並不滿意,發表宣言說要保護在土耳其的東正教會,並且俄國為監督土耳其將依據《亞德裏亞堡條約》進占多瑙河兩公國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為了給蘇丹打氣同時警告俄國,6月13日英法聯合艦隊駛入貝西加灣,這非但未能震懾俄國,反而深深刺激了俄國。維也納坐不住出面協調,因為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對奧地利也很重要。但是協議草案是由英、法、俄三國背後妥協達成的,蘇丹拒絕了這個草案。7月2日,俄軍越過普魯特河,占領了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10月5日,土耳其對俄國宣戰,戰爭爆發。從戰爭開始,戰爭就顯示出濃厚的政治意義,這將持續到戰爭結束。
戰爭第壹階段:俄土多瑙河戰役
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位於多瑙河下遊和三角洲地區,今屬羅馬尼亞。康斯坦察是黑海重要的港口,布加勒斯特是今日羅馬尼亞的首都。歐洲的血管多瑙河的河口的地位更無須多言。
整個10月俄土兩軍都在進行戰略機動,以求在多瑙河下遊取得相對於對手有利的態勢。但是冬天很快將至,任何決定性的戰役都不可能在1853年內完成。10月28日土耳其軍隊戰場指揮官奧馬爾帕夏非常成功的率軍從多瑙河南岸寬大的正面渡過多瑙河。11月4日,土軍在奧爾特裏查(Oltenitza)擊敗匆匆趕來的俄軍。俄軍準備不足,遂計劃在1854年春天反擊土軍。補給是雙方都要面對的重要問題。巴爾幹戰場遠離俄國的政治中心,盡管俄國已經有多次對土戰爭的經驗,但補給仍然是限制俄軍行動的主要問題。對土耳其而言,雖然君士坦丁堡距離戰場較近,但巴爾幹山脈和當地居民的叛亂使得運輸也十分困難。多瑙河航運發達,利用海運成為雙方補給的必然選擇。爭奪黑海制海權顯得尤為重要。
11月27日,壹只土耳其小型艦隊到達希諾普港。土耳其艦隊指揮官命令部下不準首先開火。不久他就發現六艘俄國戰列艦在港外巡弋。他發出急件請求增援,但杳無音信。這些俄國戰列艦從壹百英裏外的塞瓦斯托波爾趕來,屬於俄國黑海艦隊,由海軍上將納西莫夫指揮。11月30日早晨,俄國艦隊進入希諾普灣要求土耳其艦隊升起白旗投降,土耳其指揮官拒絕投降並下令開炮,幾分鐘後俄國戰列艦開炮。當早晨結束時,俄國艦隊取得完全的勝利。土耳其7艘護衛艦和2艘輕巡洋艦被擊沈,土軍死傷3000人。這是木制風帆戰列艦最後的輝煌也是俄國黑海艦隊最後的輝煌,本次海戰也作為帆船艦隊時代的最後壹次大規模的交戰而載入史冊,正是在克裏米亞戰爭期間,蒸汽動力戰艦被英法廣泛使用,技術兵器的優勢大大體現出來。而戰前擁有4艘120門炮戰列艦,12艘84門炮戰列艦和4艘60門炮巡洋艦以及大量輔助艦的俄國黑海艦隊不久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