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統不正經

瘋神狂想

都市生活

大美院陶研中心大樓之內,陶藝勻工作室之中,壹群年輕人正在熱火朝天的工作!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壹千五百四十二章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我的系統不正經 by 瘋神狂想

2023-12-17 10:41

  青花散暈的不同,只要懂行,還是很容易辨別的。
  元代與明代早期,青花色料中會含有較多鈣。
  這使反應層上鈣長石晶體,發育得特別好。
  所以才會讓反應層附近釉的高溫粘度降低,流動性提高。
  因而有利於色料,從著色區向非著色區擴散,從而造成暈散現象。
  反之,明晚期與清代青花卻沒有。
  在青花的鑒定過程中,從青花的暈散與否,不僅能看出,不同的青花制作工藝與不同的青花色料,還可初步識別青花的大致年代。
  這東西陳文哲熟的不能再熟,所以稍微註意壹下,就壹掠而過。
  他還記得,此時做的不是元青花,而是黃釉瓷器。
  相比鬥彩,成化的黃釉,肯定不如弘治。
  但是,弘治黃釉卻也是繼承自成化時期。
  所以,只要仿出了弘治經典黃釉瓷器,那麽再仿制成化黃釉,就絕對沒問題。
  當然,不管是哪壹個朝代,只要是官窯器,都不是那麽好仿制的。
  像是弘治官窯,它之所以出名,肯定是有其特點的。
  只不過,他們也算是壹脈相傳,自然也有其共同點。
  比如弘治朝瓷器在造型、紋飾風格與成化比較接近,素有“成弘”不分之說。
  而稍有變化的是,弘治的琢器器型種類比成化較為豐富。
  在弘治時期,出現獸耳瓶、葫蘆瓶等新器。
  這些新器型造型敦厚,不及成化器精巧。
  像成化那樣薄胎小件器物,已大為減少,工藝也不如成化講究。
  但弘治官窯的傑出代表——黃釉和黃釉青花器,堪稱明代瓷器中最著名的顏色釉品種。
  明弘治時的黃釉燒造,達到了低溫黃釉歷史上的最高水平。
  而且弘治澆黃瓷器,是專為宮廷燒造的器種。
  無論大小器物,無壹不精。
  所以弘治瓷器,才會成為明朝六大名貴器種之壹。
  這六大名貴器種分別是洪武釉裏紅、永樂甜白、永宣青花、宣德五彩、成化鬥彩、弘治澆黃。
  從燒造工藝、燒造器型,還是燒造數量看,均為明代黃釉器的楷模。
  此時黃釉是在白釉的瓷器或素燒澀胎上,用澆釉的方法施釉,被稱為“澆黃”。
  又因其釉色嬌嫩、淡雅、光亮如雞油,又稱為“嬌黃”、“雞油黃”,成為弘治單色釉中最負盛名的陶瓷品種之壹。
  嬌黃釉,燒成溫度850-900℃之間,穩定性比其它低溫釉要高。
  透明度出較高,使刻在胎上的圖案花紋能透過釉層顯現出來。
  近些年來,黃釉瓷器的價格水漲船高,備受推崇。
  尤其是代表黃釉瓷最高水平的弘治嬌黃釉,其價值也就更加珍貴。
  壹是弘冶嬌黃釉瓷造型規整,修坯細潔,底足白釉。
  初期與成化白釉壹樣,中期發灰,晚期泛青色,與正德的亮青色壹致。
  二是弘治青花瓷盤的底部,均有塌凹現象,後仿者多為平底。
  弘治器物底足低矮,圈足光滑,後仿者底足稍高。
  三是款識中“治”字中的三點水,壹般真物均低於“臺”字,後仿者三點水和“臺”字相齊平。
  四是弘治黃釉的雞油黃色,極難仿制。
  弘冶黃釉兩次上釉,均十分精細,邊沿與白釉或白胎相接部位整齊而自然,後仿者多顯拘謹。
  成化時偏黃白色,後仿者多發深黃色。
  弘治以後,歷代都生產黃釉,正德朝繼承弘治傳統,但黃色偏重,給人以老成持重之感。
  嘉靖朝黃釉叢淺淡到深黃均有,釉面似有不平之感。
  可能是筆拓法上的釉,也有釉面勻潤的,估計是用吹釉法上的釉。
  嘉靖時習慣在黃釉上繪紅彩,在低溫紅釉上繪黃彩。
  個別黃釉器底足施黃釉,均為刻官款。
  萬歷黃釉器傳世較少,多為碗類,黃色深沈,已無嬌黃之感。
  明代弘治時期,嬌黃釉釉面光亮,淡雅悅目,公認為歷史最高水平,與宣德時期嬌黃釉相比,更精細油潤。
  且燒造工藝要求極高,後仿根本達不到弘治當朝的水準。
  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所以弘治嬌黃釉當之無愧代表著黃釉瓷的最高水平!
  明代各朝黃釉瓷器,首推弘治時期最佳。
  所以陶瓷史上,常把它作為明代黃釉的典型,稱為“弘治嬌黃”。
  其藝術成就是明代禦窯,不斷探索燒造工藝的基礎上,工藝技術高峰期的結晶。
  由於黃釉是皇家控制最嚴格的壹種釉色,尤其是明清時期多由禦窯為皇室專供。
  因而身份尊貴,為禦窯瓷器之重要品種。
  弘治黃釉多施於盤、碗上。
  圈足較宣德、成化矮。
  並且向底器收,胎釉交匯處往往有壹絲較為淺淡的火石紅。
  另外盤、碗底心多呈不規則的凹陷狀。
  據馮先銘先生考證,弘治黃釉與後世仿品,還有壹個明顯區別。
  那就是弘治黃釉六字款“治”字的三點水旁,明顯低於“臺”字。
  其實這些在仿制之中,還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弘治黃釉器之中,還有壹些獨特的配料。
  往往仿的想不想,就從這壹點獨特配料上就會見分曉!
  就說弘治澆黃,這種瓷器的釉色,在放大鏡下觀,可見汝器之斜片紋路。
  為什麽會這樣?這就是獨特釉料配方的原因。
  也是從此可知,釉中肯定融入了壹定比例的瑪瑙粉。
  由於上釉為澆鑄法,於是積釉現象定然存在。
  由於色釉的疊加效應,使得積釉處呈現紅黃色。
  而弘治的款雖為青花,但也許是化學反應的緣故,澆黃器上的款色和孔雀綠的青花壹樣,呈現的是黑色的深藍。
  由於弘治的胎釉極為細密,因而其款色不僅不下沈,反而會上鼓。
  弘治澆黃為低溫器,但弘治大器也有高溫器。
  但高溫器的黃,皆泛紅頭,也名貴至極。
  弘治的黃釉綠龍器,也十分名貴,更是別具風格。
  由於弘治的胎質細密,並融入了多種寶石等名貴元素,因而雖然極其嬌薄,但擊之壹定為金屬之聲。
  弘治澆黃器,前朝後世其黃之色,為弘治嬌嫩可人。
  真與假,本朝還是後仿之器,只要放在壹起,不必言語,自有結論。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